我看第七届CNHUPO大会的技术与应用进展(3)   2011-04-20 09:19:07

我看第七届CNHUPO大会的技术与应用进展(3

魏开华,2011.4.18 杭州

鉴于本人学识、见识十分有限,不可能对会议情况和近几年的蛋白质组学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和系统阐述,以下仅谈谈几个方面的个人感受,重点是国内蛋白质组相关进展情况,肯定不全面,还可能有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

本次中国蛋白质组大会全面展示了许多蛋白质组学新技术和新应用,无论是从样品处理、质谱分析、数据解析、临床应用、药物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均涌现出不少高理论水平和高实战价值的成果,尤其在糖蛋白质组学、非定量蛋白质组学、临床蛋白质/多肽组学以及化学蛋白质组学、药物蛋白质组学等方面,尤为突出。另外,有人敢于挑战诺贝尔权威,值得鼓励。



三、我国临床多肽组学研究队伍明显扩大,研究层次不断拓展,彰显良好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本次大会上有许多疾病多肽标志物研究相关内容,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多肽的临床应用前景,也提出了其中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Johns HopkinsDaniel chan在临床蛋白质组学方面具有全球领导性地位。其中,在研究细胞表面分泌蛋白质组的工作中,对多肽标志物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指出,“多肽标志物的长期连续跟踪检测将是临床诊断天堂”。

Catherine Costello等人报道了修饰与疾病关系,发现许多疾病的组分差异不是蛋白而是修饰多肽,认为血清修饰多肽组的研究值得深入开展。

Gilbert Omenn在研究选择性剪切时,发现了许多疾病相关的剪切特有多肽,他们是很好的疾病候选标志物,将选择性剪切、多肽和疾病关联起来进行标志物发掘,是该课题组对疾病多肽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有可能推进代谢病相关标志物研究的进程。

20052007年,Clinical Chemistry报道了两篇血清多肽标志物临床应用研究的成果,改变了一部分人对血清多肽前景担忧。2008年,Nature Methods发表一个质谱与磁共振成像(MRI)的肿瘤诊断比较,其结果显示,质谱法更敏感。以上论文确立了肿瘤多肽组的学术地位,促进了该学科稳步发展。

自从国家生物医学中心的张学敏、魏开华等人2004年开展临床多肽组学以来(主要是血清多肽谱和质谱成像),我国临床多肽组学研究始终在很小范围开展,虽然个别临床单位获得了一些国家和地方的经费支持,但总体进程较为缓慢。

本次会议上,魏开华等人报道了一种面向产业化和临床应用的策略:将多肽抗体与MALDI-MS结合起来,探讨和优化了完整的技术路线,制备了7个多肽抗体,对数百例临床样本进行了检验,获得了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望应用于临床肝癌的早期预警。

值得关注的是,临床质谱仪器和相关软件的开发取得可喜进展。北京毅新兴业、英国分析仪器公司、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三方联合,开发了一种面向临床的质谱ClinTOF,样机已经生产出来并经过试用,效果良好,近期将在苏州进行生产。该质谱体系还包括完整的血清样品处理技术与试剂盒、主机和数据分析软件BioExplore,拥有多项知识产权。

杨芃原等人报道的糖肽组学研究工作,显示出在功能多肽组学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他们考察了切糖前后肽的变化,并构建了相应的“去糖肽数据库”,是多肽相关数据库的重要补充。此外,他们在血清多肽富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探讨。

钱小红等人研究的磷酸肽的富集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富集效率高,鉴定的磷酸肽数和位点数居国际先进水平。

Janne Lehtio报道了一种新技术进行肿瘤定量研究,他们开发了高分辨多肽等电聚焦结合LC-MS/MS鉴定的策略,该技值得进一步评价。


 
多肽组实验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于: www.cnhup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