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委:“G20在行动”——2011年取得骄人成效[wkh] 2012-02-21 16:28:45 |
“G20在行动”——2011年取得骄人成效 发布日期 : 2012年01月13日 文章来源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 一、招商与安商并重,资源“招引”新增投资近百亿 G20工程充分利用首都信息、科技、人才、临床、金融、市场等优质禀赋,积极开展以引进“创新技术”为核心,以优化产业升级为导向的科技资源招商,大力引进京外、境外、海外优质实业资本,同时“以安商促招商”,多资源多要素帮扶企业发展。
1. 投入大,完成5个10亿元重大项目落地 2011年,落地的5个10亿元重大项目包括:美国默沙东制药“中国研发中心”、四环医药控股“研发生产基地及运营总部”、重庆智飞生物“北京绿竹疫苗产业化基地”、悦康药业“化药国际化产业园”、鄂尔多斯大兴集团“莱博赛路森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基地”,占全年“招引”资金的61.9%。 2. 聚高端,投入创新高端产品研究和产业化 资源“招引”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外研发要素向北京聚集,并形成以创新团队和核心专利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凝聚了包括小分子药物、新型疫苗、新型制剂、特色中药等一批创新高端产品。莱博赛路森的王建民团队、百济神州的王晓东团队、康蒂尼药业的罗楹团队、以及比尔盖茨基金“天坛生物脊灰疫苗研发”、浙江海正药业“新制剂生产线”、甘肃奇正藏药集团“藏药研发生产”等一批项目正加紧实施,预期社会经济效益巨大,为产业长远发展储备了后劲。 3. 手段多, 加大当期引进投资力度 随着G20工程的深入,企业吸引、利用资本的渠道和手段不断成熟,通过引进国内外金融投资(VC、PE)、社会民间资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手段,扩大和丰富了当期引进投资的力度和内涵。2011年舒泰神药业上市融资8.9亿元,使得资本市场上“北京医药板块”由17家增加到20家,累计资本市场融资达到140亿;国际引资力度加大,与国内投资比例达到1:3.7;一批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直接投资北京达到8.6亿,北京正在成为国际资本关注的焦点。 4. 效果显,培育一批G20企业及后备企业 通过积极“安商”,帮扶落地企业快速发展壮大,重点培育的甘李药业等10家企业,2011年吸纳各类资金32.8亿元,占招引资金的35%,并有6家企业成为G20企业,同时还一批企业已成为重点培育的潜在G20企业。 二、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支撑创新发展
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化、有规模的“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代工线”是G20工程的重要内容。2011年,围绕产业化关键技术环节,针对G20企业需求,启动G20成果转化基地,推动5条“国际化代工线”建设完成;以ABO联盟为抓手,10个高水平的“专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服务创新品种142项,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1. “G20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正式启动 10月18日,“G20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暨亦庄生物医药园正式揭牌。以培育未来的G20企业和G20重磅产品为目标,具备“专业”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平台、企业孵化器3大功能,将成为推动G20工程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创新成果在京转化落地的重要平台。目前已吸引诺赛基因等14家企业入驻。 2. 5条CMO“代工线”完成建设 立足北京科技、人才、市场等方面的突出优势,重点建设拥有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水平、上规模、国际化”的CMO“代工线”,实现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放大效应、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规模化功能。目前围绕产业关键共性环节,建设了9条CMO“代工线”,其中“抗体药物规模化生产”、“天然植物提取物多功能生产线”、“高端注射剂产业化平台”、“ 面向欧美的固体制剂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国际新型药物制剂CRMO平台”等5条建设完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产业环境。 3. 10家“专业”CRO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创新品种142项 围绕“生物信息学”、“化学合成”、“药效学”、“制剂技术”、“药代评价”、“抗体制备”等产业链关键技术环节建设完成10家专业性的CRO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AAALAC、GLP等相关认证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了国际一流的技术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新药研发效率。2011年“专业”CRO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创新品种142项,推动多个国家1.1类新药进入临床研究,促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用药国家1.1类新药“凯美纳”等一批创新品种成功上市。 三、ABO联盟支撑全球创新再显成效
大力推动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发展是G20工程的重要举措。2011年,以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ABO)为代表的一批技术联盟快速发展,在支撑G20企业发展、提高创新效率、提升北京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标准水平、培育国际化队伍、支撑国家重大专项及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骄人业绩。 1. 队伍不断壮大,销售收入突破14亿
截至2011年底,ABO联盟成员达到38家,实现收入14亿元,占北京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的12%,义翘神州、康龙化成等7家ABO联盟成员入选G20企业,成为产业的重要代表。通过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合作,推动EV71灭活疫苗、第三代HIV新发检测试剂、HIV金标定量快速检测仪等一批世界水平的创新成果开发与应用。
2. 集成关键技术支撑产业创新,服务创新品种287项
ABO联盟整合创新资源,有力地支撑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一年来,ABO联盟承担了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生物医药领域平台工作,整合价值9亿元仪器设备1776台(套),自身形成专利381项,承担“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41项,并为企业新药创制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为扬子江药业、泰德制药、以岭药业等企业提供服务的创新品种达到287项,其中75项进入临床,8项实现产业化。
3. 参与全球创新,国际收入增幅近26%
ABO联盟与德国默克雪兰诺公司、英国亨廷顿(HLS)公司等跨国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达到25.9%的增长速度,成为北京汇聚资源、集成技术、支撑全球创新的重要载体。
4. 构筑人才高地,11人入选“千人计划”
ABO联盟依托自身国际化创新服务平台,吸引海内外人才集聚。目前,11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14人当选北京“科技新星”,17人入选北京“海聚”工程、16人入选北京“高聚”工程。ABO联盟在重视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积极与北京城市学院等高校院所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加强联盟的人才梯队建设。
四、结构调整效果凸显,5亿元以上品种已达14个
G20工程推动企业实施“大品种”战略,支持、培育和引进重大创新成果,多途径“促投产、促量产、促达产”。2011年,亿元以上品种81个,贡献产业规模50%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大品种达到14个,10亿元以上品种达到4个,充分显示了G20工程产品结构调整取得的实效。
1、5亿元以上大品种14个,占医药工业27%
2011年,5亿元以上大品种已达14个,实现产值122.5亿元,占北京医药工业产值的27%。其中G20企业5亿元以上品种4个。
2、诞生本土第一个10亿元品种和第一个20亿元品种
2011年,10亿元以上品种达到4个。诞生了第一个北京本土培育的10亿元大品种—泰德制药“凯时”,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向发达国家(日本)出口的高端注射制剂;诞生了第一个20亿元大品种—拜耳医药“拜唐苹”。
3 、G20企业表现突出,拥有12个5亿元品种
14个5亿元以上品种中,9家G20企业占据12个,产值达106.1亿元,占2011年北京医药工业产值的23.3%,G20企业已成为引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力量。
4、本土企业发展迅速,拥有一半大品种
近年来,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快速成长,在14个5亿元以上大品种中,本土企业拥有7个;新增的4个5亿元以上大品种中,本土企业占据3个,本土企业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5、政府支持,助力大品种成长
在这些品种开发早期,政府就对品种及企业从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工艺改进等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给予支持,仅市科技经费资助额就达5700万元。同时通过“一企一策”对企业在生产建设、市场推广等给予帮助,为产品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五、“成果驿站”促成20项成果在京落地
“推动成果落地,提升产业增量”是G20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2011年,“生物医药成果驿站”按照“以国际为主引项目、以我为主筛项目、以企业为主落项目”的原则,针对技术、品种、市场的不同需求,不断拓展合作渠道,共收集成果1400余项。借助美国生物技术年会、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组织大型对接会6次,日常中小型技术宣讲、对接会40余次,为118个项目向G20企业、跨国企业、投资机构推介200余次,促成20项成果落地北京,同时一批在研创新品种进展良好,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储备后劲。 1、G20企业成为成果承接主体
在落地的20项成果中, 6家G20企业共承接了10项成果,占落地成果的50%,成为主要载体。
2、产业国际合作能力显著增加
产业国际合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国际间开发合作、专利授权项目日益增加。落地成果中, 11项成果来源于跨国制药公司和国外科研院所,占总落地成果的55%。百济神州、科莱博等企业与多家跨国制药公司合作,通过专利授权方式,开展相关品种研究。
3、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快
随着G20企业的快速成长,部分企业已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对外投资、海外并购获得创新成果知识产权。泰德制药收购日本上市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双鹭药业收购加拿大PnuVax Incorporated 公司;纳通医疗全资并购芬兰Inion公司。
4、创新优势凸显,一批新的亿元品种有望产生
2011年,落地成果创新性、独占性进一步增强,有望为北京带来一批新的亿元品种,其中“吡非尼酮”等品种有望成为5亿元大品种。
5、在研品种进展良好,预计新增产值60亿
2011年,北京共有29个品种申报生产;30个品种正在开展临床研究; 21个品种申报临床;此外,抓住专利药物到期机遇,10个抢仿品种已申报生产, 26个品种已申报临床。正在支持的43个新药品种预计投产后,能够为北京新贡献10个5亿元以上重磅品种。
六、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培育创新大品种
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加速成果转化,加快大品种培育,加强创新驱动是G20工程的工作重点。2011年,“有计划、成系统、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了市统筹、国家重大专项、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战略新兴产业、前沿技术、部市会商等六类项目。 (一)组织实施市统筹,预计培育亿元品种过10个。2011年,以G20企业为核心,组织了三批共21项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项目,8项纳入市科委储备库;组织了三批共31项市统筹项目,加大了股权投资项目比例,达到17项,占项目总数的52%,占支持经费的55%。一批创新品种的启动,将培育储备10个以上亿元大品种,实现产值百亿元。
(二)全面建设两个基地,25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和“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是G20工程对接国家重大专项的主要抓手。市科委与大兴基地管委、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园区通力合作,从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多手段推动。目前25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61个品种开展临床研究;6条生产线通过欧盟或美国cGMP认证。项目得到了国家专项办的肯定。
(三)积极参与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促进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紧紧把握现代服务业的规律和特点,积极组织推荐中关村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以博奥生物、康龙化成等G20、ABO联盟企业为主体,组织了两批共8项现代服务业项目,其中“抗肿瘤研发服务平台、疫苗及分子诊断服务平台”和“北京国际生物试剂产业化基地”2项获得支持。ABO联盟2011年服务国际业务超过50%,7家成员成为G20企业,11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成为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代表。
(四)确定9大前沿领域,抢占战略布局制高点。按学科、围绕领军人才,启动了“北京生命科学前沿技术及发展策略研究”,按照“交叉融合、创新应用、领军人才”三大前沿领域筛选标准,确定了结构生物学等京区应优先发展的9大前沿领域,组织实施了结构生物学、基因芯片等三个前沿技术项目,并在生物信息学、基因敲除等产业前沿方向,进行了调研和项目储备。
七、“引育联”并举,G20人才行动显实效
2011年,G20工程通过建立“引育联”人才体系,以“外引”海外领军人才、“内联”本土高端人才和“培育”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G20人才行动”已初显实效。截至目前,北京生物医药领域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62名、北京“海聚工程”58名、中关村“高聚工程”37名,均居各行业前列,海外高端人才创业企业已成为支撑G20工程的重要力量。针对G20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启动了“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了近200名研发、生产一线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 新引进7个高端团队。紧抓海外人才转移的机遇,以包括600余人的海外“人才地图”为抓手,实施“关键人物带动”的人才引进模式,影响人才团队决策,积极做好落地服务,推动 “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2011年,重点挖掘和吸引了7个具有国际创新产品和专有技术的海外高端人才团队、30位领军人才来京发展。
2. 19个落地团队发展快速。联合有关政府部门,帮助人才解读政策,组织海外高层次人才申报中组部“千人计划”、北京“海聚工程”等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团队在京取得快速发展。。2010年至今,共引进19个海外高端人才团队,80位领军人才,拥有22项核心技术和58个在研创新品种,项目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成熟度高,共获海内外投资约9.7亿,已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储备力量。
3. 10个团队成为G20企业。大量高端人才团队在京快速发展,从知识、管理、技术平台等方面极大的带动了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水平提升,已成为支撑G20工程的一支生力军。G20企业中留学生创业企业为10家,占G20企业总数的20%,1-11月销售收入达23.9亿元,平均增长率达116%。12个人才团队承担了“化学合成与筛选公共服务平台”、“医学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8个G20工程公共服务平台,2011年销售收入预计达7亿元,占ABO联盟总收入的50%。
4. 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培育人才200名。针对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的,在研发、质检和生产等关键岗位应用型人才缺口大的现状,市科委联合市教委共同启动“G20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和定制培养班,搭建了固定合作模式和长效合作机制。一是,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已有12家G20、ABO企业与北京两所院校共建两个实训基地,共有200余名学生参与计划。二是,定制培养学历班,首期G20工程3个应用型人才定制培养班(1个本科、2个专科)已在两所院校启动,并开展了G20特聘讲师选招、教学大纲修订、授课教材选定等工作,已培养本/专科学生100余名。
|
多肽组实验室 版权所有 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于: www.cnhupo.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