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贴】水合氢离子深度讨论(2)蛋白电泳与ESI经典原理
本文只以甲酸和蛋白体系为代表进行讨论。蛋白溶解于低浓度甲酸水溶液中,从pKa和pH可以确定,氢离子浓度一定高于氢氧根离子浓度,但是不存在游离的离子。氢离子一定是被水溶剂化了,溶液本身没有净电荷(net charge)。
蛋白质也一定被水溶剂化,蛋白中的COOH和NH2均参与溶剂化,这些亲水结构通过氢键或偶极相互作用分散在水中,一方面,蛋白的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极性,形成水合极性区;另一方面,蛋白的COOH理论上会按照水合结构的区域pKa产生一定量氢离子,但相对于甲酸,这个水合氢离子化被完全抑制【目前还没有发现比甲酸还酸的蛋白,或者说,相对于甲酸,蛋白都是碱】,因此,蛋白对溶液中的氢离子无贡献。
蛋白质中的N原子很多,它们跟H2O中的O一样具有强的供电子特性,因此,它也具有强的氢离子捕获能力,这样就形成了【水合蛋白NH2】~【水合氢离子】共同构成的【蛋白NH2~氢离子~水合化】"三元平衡体系",这样的体系与水合COOH构成了蛋白质等电点的结构基础。它们与水合甲酸氢离子共同形成了经典电喷雾原理的物质基础。
在纯粹的nanospray(不是nanoflow),没有气体辅助雾化,单纯通过外加电压进行喷雾,雾滴特别小,我亲测4uL能连续喷雾2小时。样品溶液放在一个喷雾针里,针尖内径约8um。施加约3000V正电给针尖,喷雾良好,雾滴从针尖产生。
液滴的构成是①氢键水分子聚合体、②水合甲酸氢离子、③水合蛋白"三元平衡体系"、④水合甲酸根离子(负离子)。
在电场中,液滴中的水合正离子和水合负离子一定会发生微分离,也就是液滴内产生电泳现象,形成电极化的液滴,靠近针尖一侧为负离子富集区,远离针尖一侧为正离子富集区,液滴中间区域为相对电中性区域。在经典的电喷雾爆炸理论中,这个液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就像细胞分裂,我没有设备观察这个过程,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液滴是纺锤形吗?我没有观察到,因为那个显微镜只看到了球形液滴。离子的迁移会改变液滴形状吗?电场会极化中性聚合水且识之移动变形从而改变液滴形状甚至爆炸?温度对电喷雾液滴关键吗?
(未完待续)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药网堂】
All rights reserved , visit the micromessage 药网堂 for more @ tofms_org@126.com

【wkh, 2019-12-22 09:02:22】
【 123.114.165.244】
【责任人 wkh】
[已阅读 835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