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参加药审的机会,我有幸看了不少商业CRO公司的结构确证报告,总结出一点规律,那就是,一些典型的商业化运行公司基本上都是【钓鱼法】服务,他们【按预期目的(一般就是理论值)去找实验数据,然后皆大欢喜】。这种做法的极大好处是,快速、简化、成本低,所以,利润高、客户多。问题是,钓到的鱼全不全?是主要的吗?有没有代表性?有多少鱼没有上钩?各类鱼的比例如何?一概不管,也一概不知。
比如,二硫键分析时,他们只找预期的,其实有不少蛋白跟预期差别大得很。大肠表达体系尽管可以极佳优化复性工艺,事实上基本上都是含有多种二硫键异构体,你永远不能只分析预期二硫键吧。
又比如,N端解析,明明Edman图里是多个序列,他们却只给一个预期序列【甚至此序列是次要的】,难道他们不会解析多序列共存的情况?当然混合序列有时候手工解析很难,所以我写了个软件自动解析。
撒开网捞鱼,要用各种网眼的网去捞,还要有各种撒网法和收网法,不管是大鱼小鱼虾米黑鱼白鱼,统统捞上来,然后仔细进行多种类型、多个角度、多重筛选、多个层次比对分析,得到各种统计结果,极后对结果去伪存真,必要时人工核实。此种方法极大的特点是,不漏鱼,不偏鱼,能真正体现药物的【pharmaceutical research】精神,但工作量巨大,需要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实验成本和人力成本都很高。
10年前,我大概主要是【钓鱼法】,之后就只用【捞鱼法】,坚持科学性第一,兼顾药物报批的时效性,辛辛苦苦至今,小有心得,尚在努力,不敢赐教,分享为荣。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药网堂】
All rights reserved , visit the micromessage 药网堂 for more @ tofms_org@126.com

【wkh, 2020-07-17 17:14:56】
【责任人 wkh】
[已阅读 709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