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分析工作者,一定对这3个概念特别熟悉,原则上,我们一定要尽量使用更准确的测试方法。当实测偏差明显大于方法偏差(一般可以考虑2sd),应该考虑样品有问题。
比如,HiRes ESI,我们的经验发现,HSA分子量偏差一般应该小于3Da(66kDa),抗体一般应该小于6Da(150kDa)。如果超出这个常见限度,则首先看是否有重叠峰,如果有,偏差会略加大约2Da。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样品分子量明显偏离(如10多个Da以上),则一定是分子结构出现了问题,要么序列有变化,要么有修饰且为绝对主要,因此,要及时追究原因,这才是严谨的学术态度,而不是选择低准确度方法或降低方法准确度,这个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
需要指出的是,质谱校正对准确度有影响,待测目标应该落在校正范围,谨慎外推。不同的质谱原理,校正算法不同,但都会将直接测量值转换成与m/z近似线型的关系,原则上,校正方程应该在校正范围有效。因此,校正曲线一定是平滑的接近线型的单调曲线,常见的是线型和二次方曲线,有些质谱系统可以在原始数据里看到此方程,这个非常好。
有些软件采用分段校正法,而且不是相对固定的区域分段法;也有些软件采用穿过全部校正点的校正法;还有些是复杂的数学模型法;这些邪乎的方法的根本,还是仪器设计存在问题。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药网堂】
All rights reserved , visit the micromessage 药网堂 for more @ tofms_org@126.com

【wkh, 2019-10-30 08:23:01】
【责任人 wkh】
[已阅读 602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