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结构分析网www.tofms.org

互联网 www.tofms.orgMy Blog
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于: www.tofms.org
技术】【推荐】读陈木法院士给女儿的信

注:这是转的一篇新浪博客。不仅仅看原文受启发,看读后感更受启发。此外,我认为SCI还是很实际的,你懂的

陈木法院士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系统地总结和传授了他做科研工作几十年的经验、体会。

  1.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
  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极不能容忍的是在开始的几步偷懒,造成后面总有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

    这一点很赞同,记得上硕士之前,毕老师就逼着看文献,读著作,要尽快完成从一个纯理科学生向文科学生的转变。这一点在硕士毕业经验交流的时候跟师弟师妹们谈过,但是大家都觉得过于枯燥,尤其是看夸美纽斯之类的大厚本,很折磨人。可我觉得,没有读一定的著作,难以完成转变。

  2.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
  千万不能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台上。看文献、看书、看别人的操作、听别人的经验、研究别人的思路,边做边思考。要学会比较,不要盲从。否则,会被一些小小的问题困扰许久。

    没有文献积累,没有理论框架和设想就一味做教学实验,必然会失败。
  3.记录真实详尽。
  人总是有一点虚荣心的。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文科研究,每一点滴变化都有可能对自己有所启发,尤其是孩子们的变化,和他们极真实的想法。
  4.不要为老板省钱。   

       效率为先。整天算计着省钱,一旦用了不可靠的东西,只会浪费时间,遭受打击,到头来一分钱也省不了。
    这个……不适用于文科……

  5.把握心理优势。
  做过实验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有些失败应当在预实验阶段发生,你这时能坦然接受。假如不做预实验,在正式的实验中遇到,你的挫折感就很明显。假如你因为赶时间而误操作,你会沮丧。假如你能因为目前心浮气燥而果断地放一放,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你早上进入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极好想好了再去。极大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记住,屡教不改者不适合做实验。

    这确实如此,有的时候,做实验心理状态很重要!尤其是我这种贵在自圆其说的学科,对自己要有信念。
  6.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这个……算是捷径吧
  7.先看导师既往发表的文章,再看师兄师姐答辩的论文
  看前者知道大方向(实际上应当在考他的研究生之前看过),看后者知道哪些可以借鉴

    这个基本有想法的研究生们都会这么做,但是不要陷入前辈的泥潭中,要有自己的想法。
  8.早动手
  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这个必然的,但是文科的孩子好像做这件事情不多。
  9.如果接师兄师姐的工作往下做,一定要看其实验记录
  前人的结果不一定可信!

    这个……不特别适用于文科……
  10.两手准备
  设计课题要为了阐明问题,即不论结果为阳性或阴性,都能写文章。阳性结果说明什么,阴性结果说明什么。假如课题要求得出阳性结果,你可能要事先设计几部分,万一第一部分得不出预期结果,可以用其它部分弥补损失。

    这个……不适用于伟大祖国的,尤其是我们的研究会涉及政策。
  1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这个非常赞同!我看文献效率高就是因为掌握了老外们写文章的风格。
  12.集中时间看文献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这个很重要,每周一天看文献是我的习惯。
  13.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这个好,非常重要!
  1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这个是必然的,兄弟不可信啊
  1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文科的论战很多,要把握每一派的观点才能在论战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依据。
  16.实验课学不会实验
  实验课之前老师把前面的步骤做完了,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上课的时候让大家见到完美无缺的极后一步的表演。这是真正的实验吗?那时候我们还天真地问老师:我们可以走了吗? 什么时候交实验报告?对多数人来说,实验技能只能是在实验室里“泡”出来的。

    大学做实验,纯粹是重复,纯粹是完成任务。
  17.交流是极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 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这个我体会深刻,每一次遇到困难,毕老师都是我的坚强后盾。当然,现在还多了刘涛童鞋。
  18.极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再好的工作极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着;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着;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着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一个优势。
  19.SCI 是个陷阱。
  运气!有人没费力气发了一篇SCI 文章。你不要羡慕他。因为据我所知课题是别人设计的,实验是别人手把手带他做的,文章是导师帮他找了国外的人改写的,而他并不擅长做科研。但是他因为一篇 SCI 文章已经自认为可以在科研的天地里一展身手了。于是要出国,要做实验,要继续发SCI,要挣美元。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属于他的道路。(也许有酸葡萄心理的成分)。但是看看周围的人,看看自己,真的适合搞科研吗?真的不适合搞科研吗?

    这个我一直这么认为,if算个屁!
  20.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这个错误我差点犯了,感谢刘涛的点拨,我才没去学可恶的法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3e8ddf0100q8k0.html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药网堂】

All rights reserved , visit the micromessage 药网堂 for more @ tofms_org@126.com


【wkh, 2015-02-11 09:45:00】 【责任人 wkh】 [已阅读 1660 次]


Email:tofms_org@126.com 【有疑问,发邮件】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KH©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