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结构分析网www.tofms.org

互联网 www.tofms.orgMy Blog
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资料来源于: www.tofms.org
技术】【旧文】ESI二级电离效率、电荷分布与灵敏度

从本人曾经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找回。

Native与Non-Native条件下的ESI行为问题,十分值得质谱人思考。尤其是,蛋白质ESI检测灵敏度的定义,还真不是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以本人肤浅的理解,大致意见如下,敬请指正。

1 电喷雾中,一定只有一部分样品被电离并进入到质谱体系,此为“一级电离效率”。

2 当离子进入质谱,飞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电荷丢失,如文献报道的蛋白质的Charge Stripping现象,因此,有 “三级电离效率”问题。

3 FA溶液体系(Non-Native like 或 semi-Native)与非酸性溶液体系(如中性Native溶液体系)相比,在ESI+中,前者的电离效率预期应该会高很多,灵敏度应该也会高很多。大家应该很确定,中性溶液的样本不太容易测正离子质谱(比如做蛋白与小分子相互作用,需要类似天然状态的Buffer体系)。

4 蛋白酸性溶液在酸性ESI液滴中与蛋白中性溶液在酸性ESI液滴中(LC-MS),谁的电离效率更高?不容易判断。电荷脱落率谁高,则电离效率就低。因此,个人认为,一次电离效率高者,液滴电离效率也高,此为“二级电离效率”。

5 蛋白质的ESI+的多电荷状态是在哪里形成的,本人思考了很多年,都没有得到最终答案(尤其是MALDI-TOF)。如果喷嘴接地(即,“吸进去”),柱子里的溶液与Sample Cone应该存在电场,此时,柱溶液中的蛋白质应该被部分电离了(类似电泳那样),这是蛋白质真正的“第一次电离”。流动相构成和流速会决定这个电离效率,nanoLC预期此处的电离效率应该略高。柱溶液中蛋白质的电荷到底是不是多电荷?电荷数是多少?怎么分布的?期待有人回答,至少应该计算一下,此为“零级电离效率”。也有反过来接高压的(即“推进去”,本人都被电打过),柱溶液的蛋白质电荷是不是也一样?

6 当溶液从Tip喷出液滴的最初阶段,是不是电荷最丰富的状态?是不是电荷最多的状态?我也没有数据,从离子密度来讲,可能样品相对较稀,电荷数应该不是最高,但蛋白质样品不至于单电荷状态(即使有很低电荷数,一般的分析器也会过滤它们)。当液滴被浓缩的时候(蒸发爆炸原理),净电荷绝对多数加载在蛋白质上,电荷数应该会增加,到底样品锥前,应该是个电荷动态平衡,其过程的某个空间位置将是电荷最高的状态。

7 蛋白质的ESI+与小分子非常不同,除了电荷数明显高之外,还与蛋白质的空间构型有关,因此,我们经常会观测到2组连续的多电荷峰,各自呈现泊松分布状态,与离子整个过程都可能有关,但不确定是溶液、液滴还是气相影响大,期待您的答案。

8 蛋白质的ESI+既然是多电荷状态,那么灵敏度该以多电荷峰来计算还是去卷积来计算?常规上,大家是以后者来计算的,但是算法影响非常大。目前,好的去卷积算法不多哦(我很确定),因此,如果不是从商业角度或其它某些事情考虑,而是自己开发仪器的话,本人建议以多电荷峰来判断灵敏度,并把电荷数与灵敏度进行关联。实践上,大家所说的灵敏度常常是指最高灵敏度,也就是实验条件进行了最优化,因此,不必考虑具体实验参数。当然,本人不在乎灵敏度指标,而在乎常规使用条件下的表观灵敏度,这与厂家给的指标不同。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药网堂】

All rights reserved , visit the micromessage 药网堂 for more @ tofms_org@126.com


【wkh, 2024-05-28 14:14:06】 【责任人 wkh】 [已阅读 286 次]


Email:tofms_org@126.com 【有疑问,发邮件】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KH©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