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药报批结构与质量研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看上去怪异的数据,甚至完全超出了正常范围。有些CRO或检测部门不一定会认识到或者重视这些怪异或错误的数据。我在药审中也时不时发现这些可疑数据。
比如,分子量图上明明是双组分且比例很接近,但没有去认真分析。
比如,Edman测序明显是双组分,却只给出一个序列。
比如,man5明显偏高,或G1F明显偏低,导致跟原研糖型差异明显。
上述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是相关水平和责任心问题,还有一方面是观念问题,因为企业报批前常常怕【多事】怕【惹事】,这其实也对CDE的水平有所低估,这些不该出现的不复杂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我很为企业可惜。作为检测部门,我们认为要尽力避免明显异常的数据被放任不管甚至直接提交审评。
比如,在序列测定时【比如Edman测序】,有时候会发现某个位点的回收率明显低于其它位点,我们会查看其它蛋白的现有数据,看看该氨基酸正常是什么回收率,同时我们会进行试验复核,排除试验偏差后,我们还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的初步验证,并提出可能的原因【多数是发生了部分修饰】,同时建议企业进一步验证。
有些企业能理解,并积极开展原因追踪研究,这往往会对企业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和对品种的理解都有不小的促进。我们很乐意协助研究。
也有些企业不能理解甚至要求我删除相关描述,我很理解他们多数是怕这些描述对品种申报不利,也有是认识角度和层次不同所致。
对此,我肯定首先坚持学术底线,同时也参考企业的想法,极后进行酌情处置,但不一定完全按照企业的想法修改。事实上,这些年,在处置类似情况时,我发现好多次我的坚持被后来证实为正确。所以,敏锐发现数据中的怪异现象并及时反馈给企业和提出相关建议,是我们必须的义务。
我们很愿意听取企业的意见【请务必填写我发送电子复核版时附带的检测报告复核表】,你的意见对我们的改进很重要,但是,我们不一定完全采用你的意见。反过来,我们的小提示,或许对你是个大启示,或许你也可以不采信。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药网堂】
All rights reserved , visit the micromessage 药网堂 for more @ tofms_org@126.com

【wkh, 2019-06-08 10:51:35】
【责任人 wkh】
[已阅读 658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