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原创】换个角度看新药进口滞后
(魏开华 2018.04.14)
近日,有人发了篇微文,题为”中国人为什么吃不到新药?”(原创 2018-04-13 袁越 三联生活周刊)。该文非常长,本人已仔细读完,归纳一下该文观点如下:进口新药【原研药】美国上市后会滞后6~8年才能在中国上市,都是中国审评制度的错,主要是中国还需要重新临床试验,造成多余成本数千万美元,而多中心临床实验进程唯独中国又慢。看上去,这个逻辑有一定道理,其实,以本人参与中国新药审评20年的经历,感觉此文思维角度明显比较片面,作者对我国新药审评体制理解不深甚至参与度较低。
首先,看问题要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否则,结论很可能片面化,甚至会误导读者。比如,中国创新药在美国上市需要多少年?需要多开支多少?怎么不对比一下?只说中国人耽误美国人时间,浪费美国人的钱,起码不公平吧。举个极简单的例子,某些优秀的中药在中国上市N年且被广泛证明是有效的,它们在美国上市了吗?如果这么计算,美国耽误了中国药多少年?就允许以美国观点看待中国药,就不允许以中国观点看待美国药吗?此外,新药美国专利费比中国贵很多吧?新药申报美国律师费或顾问费也比中国贵很多吧?
第二,一个事情没做好,不可能只是当事一方的原因。新药进口相关外企自身原因导致CDE无法快速审评的情况怎么就没有提?,难道此作者压根就不知道此事呢?外国药企都是聪明得很,绝不会把提交给FDA的资料照搬着给CDE,而是大幅度消减和刻意隐瞒,理由就是一个:怕中国人盗用!这种事本人亲历N次,对一些核心技术问题,本人当场提出来了,外企还能坚持遮遮掩掩,可以说,外企一直防着中国人呢。你既要让中国人用你的药,你却不让中国人真正了解你的药,这是什么道理?还有更绝的外企,进口注册时资料里写的药物生产地压根不存在,完全蒙骗中国药品管理部门!至于故意隐瞒药物分子真实结构甚至故意写错,那就司空见惯了。GSK的HPV序列,要不是本人在审评会上当场质问,GSK会公开承认截断了那么多吗?
第三,药物是特殊商品,不仅关乎用药者本身的生命安全,还是全家人的大事,更是国家人口大事。外国上市的药,绝不能像其他物品那样有个报关手续就行了。如果轻松放行导致严重医疗事件,谁负责?该文说,人种问题与药物关系没那么大,这个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也很危险。许多疾病与基因密切相关,比如极火爆的所谓“神药”PD-1,已经公认是基因依赖型。HPV的分型分布在每个国家都不一样,有些国家差异非常大,其用药效果就差很多。多中心临床试验是非常好的政策,CDE一直就提倡这么做,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些药物的多中心临床出现问题和耽误时间,主要不是审批部门,还有其它多个环节,原因比较多。另外,外国制药水平也是各自不一样的,我们的政策应该尽极大可能保持公平性和一致性。难道只给美国开通绿色通道、免除临床试验而对巴西药就严格审批严格管控?现在加入了ICH,技术层面一致了,对各国新药进口就更应该一致了。
第四,民族文化不同,国家历史不同,社会体制不同,一定会导致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效果不同。对于进口药物滞后等药物相关问题,也深受这些方面的影响,绝对不仅仅审批部门的事情。完全抛开了社会大环境来谈药物进口上市滞后根源,明显是狭隘的,其结论可靠性不高。举一个简单例子,CDE审评实践中,曾经有一个基本思路,同一个药,如果FDA没有批准,CDE一般会等待,这背后不仅仅是科学问题,还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有密切关系。CFDA一直特别信任FDA,有时候也会太导致国产好药迟迟不能上市,甚至滞后10年以上。比如,重组人白蛋白,国内需求量巨大,血源制品一直供应不足,但是,考虑到FDA是全球药物审评极高权威,但它一直不批准rhHSA上市,CDE就只能从严审批,一直到去年才批准一家治疗用rhHSA进行临床试验。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
总之,新药进口确实不如期待的那么快捷,原因是多方面的,CFDA一直在努力改进,近3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几乎是天翻地覆的举措,目的是从政策层面做到极符合老百姓用药的需求。可以说,从药审、药监部门角度,已经不存在导致新药进口滞后的因素了,如果还出现滞后,那一定是其它因素。所以,我们不要再翻出那些老黄历和老观点了,它们已经不符合当前中国新药进口现实了。
参考原文网址
http://mp.weixin.qq.com/s/bH8fDpqQHv1hHL01zkytQA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药网堂】
All rights reserved , visit the micromessage 药网堂 for more @ tofms_org@126.com

【wkh, 2018-04-14 08:35:31】
【责任人 wkh】
[已阅读 952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