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非常重视功能,这没错,但是他们很多人都忽视【功能对应的物质基础--目标分子】,这样以功能代替结构,经常闹笑话。
10年前,这个观念很流行,尤其某些大碗也常常这么做这么讲。5年前,只有少数人这样。
现在,还有个别药企同仁不做结构、狂吹功能。某药企大肠表达某药,无二硫键,无修饰,降解与聚合常发生,目标物从没鉴定,反正【有活性】,cIEF一堆峰,跟复杂糖蛋白似的,太不正常了。
某知名药物所某知名领导某知名研究员,发现某特殊功能的酶,发现了一些酶解位点,请我核实这些位点,因为某高分数SCI期刊审稿员需要看此数据。时间很紧,我们那年元旦都没有休息,玩命2周出来结果了,不仅仅不是那些位点,压根就不是那个酶,是他们样品系统里的污染菌。我们第一时间把进展报告发过去,然后,对方来个短信:学生把样品搞错了。你信吗?极气人的是,一直不付费,耍赖,等我脾气不好的时候,直接公布名字。
某南方知名学校,从某天然菌中提取纯化了某酶,活性巨好,我几个实验下来,发现条带不少,目标条带鉴定出2个极其可靠的蛋白酶,但不是他们期待的那个酶,而是我确认他们说的那个酶可以忽略!呜呼,那么多SCI发出去了,其实故事就是错的,因为主角错了。
总之,具有类似功能的物质多得很,并不能从功能推出物质结构!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药网堂】
All rights reserved , visit the micromessage 药网堂 for more @ tofms_org@126.com

【wkh, 2019-12-27 14:58:55】
【责任人 wkh】
[已阅读 701 次]
|